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倍顺网
钦州市人大:
护航生态钦州 同步监督“一府两院”
如何守护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让白海豚、红树林与大工业同在?这是钦州不容懈怠的重要发展课题。
6月26日,钦州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同步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关于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7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同步向市“一府两院”印送本次会议审议各自报告的意见。
守护生态环境,同步监督“一府两院”,打破了过去常委会仅聚焦政府工作的单一监督模式,开启执法、司法全链条的监督模式,为生态钦州保护工作注入更强大动力。
同步监督“一府两院”,筑牢生态保护防线
如何全面筑牢生态钦州保护防线?
“建议加强典型案件公开警示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
“建议在市中院设立‘生态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海洋环境保护合议庭倍顺网,强化生态保护案件的专业审判能力。”
……
6月26日,热烈有序的分组审议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一府两院”的报告进行同步审议。从培育企业、公众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到加强和改进政府部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再到发挥公益诉讼在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的作用以及推进“一府两院”联动构建生态保护防线等,提出了近百条意见建议。一旁列席的“一府两院”相关负责人全程旁听记录,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询问。
为同步审议好这三项报告,5月中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政府组”“两院组”两个调研组,由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吴志新、沈小军分别率队。
“政府组”深入污水处理厂、近海海域、饮用水取水口、养殖场、垃圾中转站等,进行现场“望、闻、问、切”。“两院组”前往市、县(区)法院、检察院,查看相关案卷资料、访谈相关办案人员;走访镇(街道)、小区及红树林异地生态修复基地、环保案件事发地等,深入察看实际情况、听取相关介绍。此外,调研组召集“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人士召开座谈会,摸清全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总体情况。
连通一线听心声,凝聚生态保护共识
会议当天,一场特殊的场外“意见征集会”也在热烈进行。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列席此次会议的来自县(区)、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域等的市人大代表和基层人大工作者召开座谈会。
“请大家畅所欲言,把基层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反映上来,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会议主持人开门见山。
“城镇雨污管网建设还不够完善。”市人大代表、灵山县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和开发利用股股长劳兴凤,带来县、镇水资源保护现状。
“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的基层宣传力度不够。”市人大代表、浦北县人大法制监察司法和社会建设委副主任委员宋渝,反映群众生态法治意识相对薄弱问题。
“要提升茅尾海生态监测的水平,为大蚝生长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市人大代表、钦南区东场镇人民政府镇长韦鸿传带来了渔民的心声。
……
从基层生态保护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困难,到希望加强司法与执法部门会商机制、建立案件线索来源激励制度、配备生态保护专业人员和设备、加强与周边地市协同推进近海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基层人大代表侃侃而谈,提出了近20条建议。
“发动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倾听他们带着泥土味、海腥味的意见,有助于激活民主监督的一线‘肌群’,为生态保护监督工作凝聚更广泛社会共识。”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覃重一语中的。
从2023年起,针对相关议题需要,常委会每次均邀请相关领域的基层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列席常委会会议,并举行专场座谈会。至今,这已成为常委会会议拓展民主监督渠道、汇聚基层一线智慧与力量的重要配套机制。
深化固定监督议题,护航生态钦州建设
常委会依法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年度固定监督议题,至今连续6年听取和审议上一年度钦州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到2024年,已从深化钦江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保护、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等29个方面,向市人民政府印送了5份审议意见。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在用好固定有效监督模式、发挥基层人大代表优势作用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向同步监督“一府两院”深入推进。7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除了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送五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清单外,还从“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的审判专业化水平”“加强协作联动”“健全配套机制”等五个方面向市中级法院印送了意见建议清单,从“全面提升法律监督质效”“构建高效能共治格局”“尝试破解司法鉴定难题”等五个方面向市检察院印送意见建议清单,为护航钦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全面、更精准的“人大方案”。
“启动对‘一府两院’的同步监督,找准人大监督切入点倍顺网,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监督视角,是不断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社会形成生态保护大联动、大格局的一次新探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覃天卫总结道。(黄金莲)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